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腾讯时时分分彩APP > 新闻动态 >
九一三事件的风波过后,林彪身边的那个被称为“四大金刚”之一的李作鹏,像是被一夜之间从云端拽到了地面,所有的职务像被风吹散的沙堡,瞬间消失无踪。时间一晃,来到了1981年,那场轰动的大审判中,李作鹏的名字再次被提起,只不过这次,他是以被告的身份站在了法庭上,最终被判决要在铁窗里度过漫长的17年岁月。
话说李作鹏,这位曾历经战火硝烟的老将,已在铁窗之后度过了漫长的近十年光阴。他的身体,就像被风霜侵蚀的老树,日渐衰弱。但念及他往昔在战场上的英勇与贡献,中央心生怜悯,决定给他一个机会。于是,一纸保外就医的令书,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,照进了他灰暗的世界。他收拾起简单的行囊,踏上了前往山西太原的路。在那儿,一座工厂的宿舍楼成了他的新居,也成了他晚年岁月的栖息之地。
在安全的风声紧俏时,上头觉得李作鹏的原名太显眼,非得让他换个新名字不可。他啊,一开始倔得跟头牛似的,打死也不愿意。可胳膊拧不过大腿,最后还是妥协了,给自己起了个“李明”。改完之后,他还自嘲了一把:“这下可好,我可是明人不干暗事了!”
说起李作鹏的新日子,虽说没法跟当年身居高位那会儿比,但他心里头还是挺美滋滋的。组织上特地给他安排了两处窝儿,一处九十平米,宽敞得很,他和老伴儿就住这儿,享受享受天伦之乐;另一处五十平米,不大不小,刚好给他那贴心小棉袄——一直陪在身边照顾他的女儿住。这样一来,一家子都有了落脚的地儿,和和美美,挺不错的。
在那个80年代,李作鹏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笔不小的补助津贴,足足有350元呢。他的妻子董其彩也同样不赖,手头能拿到200多块。那会儿,这些钱可算得上是高薪了。瞧瞧他们家,冰箱、电视、洗衣机,这些在当时称得上高档的玩意儿,一样都不缺。说起这些,李作鹏心里头那叫一个满意,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。
李作鹏到了晚年,日子过得挺有板有眼。每天清晨六点,他都会准时出门,跟晨光来个亲密接触,去公园里健身。一回到家,他就成了个“宅心人厚”的老头,不太喜欢往外跑了。亲朋好友的家门,他也懒得去叩了,就愿意窝在自个儿的小天地里。拿份报纸,瞅瞅天下大事;打开电视,看看世间百态。有时候,兴致来了,还会拿起毛笔,练练书法,享受那份宁静与专注。
说起“四大金刚”里的吴法宪,出狱后他迷上了书法,就像个孩子找到新玩具似的。他四处拜访那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,诚恳得像个小学生。就这样,一点一滴地积累,他在书法圈也闯出了点名堂,大家开始叫他“书法家”。你还别说,他的墨宝现在还挺抢手,能卖上个好价钱呢。
话说李作鹏,对书法这事儿,那是真爱。他不找老师指点,也不照着字帖模仿,全凭自己一股子喜好,挥毫泼墨。写出来的字,谁要是瞧上了眼,他就大方相送,从不拿来换钱。家里头,挂满了他的大作,没事就自己欣赏欣赏。要是哪天觉得挂不下了,他就把这些宝贝当废纸给处理了,真是随性得很。
然而,李作鹏并未停下脚步,他选择以笔为舟,航行在记忆的海洋里。他开始撰写回忆录,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回溯,漫步在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中,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宝藏。这份努力,无疑闪耀着不凡的意义。
年轻那会儿,李作鹏有个习惯,特爱拿笔杆子记录生活点滴,一本本日记成了他日后撰写回忆录的宝贝疙瘩。可谁承想,有那么一天,他和老婆外出溜达了一圈,满心欢喜地回家门,一进门,俩人都愣了——家里像被翻了个底朝天,遭贼啦!
他一数,发现那些值钱的物件倒没咋少,可偏偏他当成命根子的两本日记,竟然不翼而飞了!
你绝对不会相信,那个盗贼居然玩起了文艺范儿,留了一张小纸条,上面写着:“实在是穷得没法儿了,才干起这勾当,连着两天的事儿都记下了,放心,我不会往外说的。”署名也挺逗,叫“情深”。
说起来也怪,这个小偷似乎对钱财不感兴趣,一门心思就盯上了李作鹏的日记。想来,他可能是李作鹏从前的老部下,心里憋着股气,回来找“旧账”了;又或者,是当年被李作鹏狠批了一顿的人,如今想瞧瞧那日记里到底写了自己多少坏话;当然,也不排除就是有那么些人,对李作鹏的历史故事特别着迷,非得亲眼瞅瞅那日记不可。
说起来也真是,李作鹏这次算是被吓得不轻,从那以后,他就像变了个人,做事处处都变得谨慎起来。
有那么一回,李作鹏出门去置办些东西,到了店里头,有个女售货员盯着他瞅了半天,最后笑眯眯地开口问道:“大爷,瞧您这气质,敢问尊姓大名啊?”
李作鹏突然间开了口,像是逗乐子似的说道:“你知道吗?我今儿个姓张了。”
那位女售货员脸上绽开了笑容,她眨眨眼,像是发现了什么大秘密:“我猜您可不是姓张哦,您应该是那位威风凛凛的海军李司令吧!”
李作鹏慌忙摆手,一脸急切地说:“你肯定是搞错了,我不是你要找的那个人!”
那个女售货员笑眯眯地说开了:“您肯定认不出我来了,但我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呢。想当年,我也是海军里的一名飒爽女兵,那时候就见过您啦!”
一听这话,李作鹏像是被风猛吹了一下,头一低,脚步匆匆地溜走了,好像生怕被谁揪住似的。
李作鹏踏进家门那一刻起,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,总感觉背后有人盯着似的。为了让自己踏实点,他特地溜达到后院,挑了根结实的铁棒,沉甸甸的,拿在手里心里才安稳。晚上,他就把这铁家伙搁在床头边,万一有个风吹草动,也好有个应对。
说起来也怪,那根铁棒他愣是一次也没派上用场。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,明白啥是对啥是错。李作鹏啊,虽然他以前走过弯路,但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如今,他就是个堂堂正正的公民了,谁还会去跟这位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老将军过不去呢?
那些年里,老李,也就是李作鹏,手里头攒了两本沉甸甸的回忆录。一本呢,他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儿,叫《盖棺前话英雄——我和林彪的那些事儿》;另一本,则是满怀激情的《战场上的日子》。可这俩宝贝疙瘩,愣是没一个出版社敢接手。不过,世间事儿总有那么几分迂回,几个嗅觉灵敏的私人书商找上门来,跟老李嘀咕了两个妙计,说是能让这两本书顺顺当当见天日。
那天,他琢磨着得想个法子。一来,得换个名字,不能再用“李作鹏”这三个字往外推书了;二来呢,干脆别在国内折腾了,直接拿到海外去,找个地儿出版算了。
然而,李作鹏却是个倔脾气,他斩钉截铁地回绝道:“我李作鹏一生行事光明磊落,名字就是招牌,不写李作鹏的回忆录,那还写个啥劲儿呢?”
聊到第二个提议,李作鹏一脸不悦,他斩钉截铁地说:“我,土生土长的中国人,写的这两本书,那可是专门给咱中国人瞧的。要想让我把它们拿到国外去出版,门儿都没有!我宁愿让那些小老鼠把书稿啃得干干净净,也绝不向外国人妥协!”
说起来,这事儿真叫人感慨,李作鹏将军骨子里那股子傲劲儿,还真是藏不住。
在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,有这样一群开国将军,他们的故事被细细收录在了《开国将军轶事》里。而《南方人物周刊》也不甘落后,对这些英雄豪杰进行了深入的描绘。书中的每一页,都仿佛是一位老将军在缓缓开口,讲述着他们曾经的辉煌与不易。从战火纷飞的岁月,到和平建设的新时代,他们的身影总是那么坚定而高大。那些战役,那些决策,在他们口中变得生动而鲜活。你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,又能感受到他们在和平年代为国家的默默付出。这些故事,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他们人格魅力的闪耀。就这样,一页页翻过,就像是在听一位位老将军亲口讲述他们的传奇人生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